HRBP工具箱:共创会

共创是一个经常被阿里HR提到,但是从来没有资料详细介绍的一款OD工具。最初从国外一家咨询公司引入阿里,经过实践和内化之后,共创成为一个“相对标准化”的组织发展工具。在阿里的战略循环中,从共同看见到战略生成主要使用的工具就是“共创”。?

1

什么是共创?

实话实说,在阿里内部其实也没有给共创一个准确的,或者叫学术上的定义(嗯,这很“阿里”),大家喜欢用这个工具只有一个理由 —— “好用”

?

托德老师有一段描述:共创是一种工作状态,让团队中的每个个体可以真实分享、真诚探讨,一同去寻找答案。 在面对具体业务场景的时候我们通常以会议的方式达到共创的效果。

?

我用了很长时间才理解托德老师这段话,理解之后我觉得很厉害。但是这样介绍给没体验过的同学难度有些高。

?

与之类似的工具有一款ICA的The Basic Workshop Method,这个工具的官方定义也是很有趣,只介绍“什么时候用”,“怎么用”。 所以参照BWM的定义方式可以让大家更具象的理解。

共创可以用于如下的场景:

战略会:团队需要生成共同目标/愿景,以便面对未知和挑战、共同努力、有效协同

关键项目突破:围绕关键项目、关键问题,团队一起探索未知领域寻求解决

复盘:通过团队的力量发现团队和个体在平时视而不见的问题,寻求解决。

日常运营会议:增强团队内的沟通效果为主,有效的传达事实、分析、建议

?

在这四种场景下都可以使用共创的形式,相比较而言战略共创会更偏重精神层面,需要将个人愿景、个人能量与组织愿景链接起来。其他三个场景更关注真实信息的沟通和探讨。

?

2

共创的过程?

“共创是一种工作方式,让团队中的每个个体可以真实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实际操作中的流程、技术,都是围绕着构建这样一种“场”来进行的。

?

打开(加入、参与):让参与者从平时工作的能量场中抽离出来,进入到这个特殊的场中,带着自己的期待进来。

参与(共同发现):通过个体、团队的过去、现状的重新发现,了解我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和我们身上共同的能量。

创造(共同创造):围绕具体的问题或者案例深入交流,共同创造或者寻找大家可以一同前进的方向或者方式。

收敛(共同行动/共识):基于共创的结论形成清晰、具体、可衡量的行动内容或者行为准则。

?

以上两个视角可以让大家对共创有个初步的印象。

?

3

谁来共创?

谁来共创包含三种含义,谁发起、谁执行、谁参与;这里我们会讨论这三个问题。

?

发起人: 通常是对应团队的政委、主管发起共创会的需求;出发点通常是业务方向、团队氛围。

执行者: 阿里内部根据参与者的不同,共创的执行者一般有(政委:面向业务团队的共创会)(OD专家: 面向中高层管理者的共创会,需要更好的促动能力)

参与者:由于共创在内部推广的效果不错,阿里也尝试在外部客户中使用,通常会有这几类参与者。

内:业务团队成员

内:同层级同部门的管理者

外:同业务跨团队的管理者

?

4

做高质共创?

共创的关键点在于“场”的搭建,所以做一场有质量的共创对主持人的依赖是很大的。 托德老师提到共创主持者有三个层次,从入门到精通:

?

1.促动师?- 通过良好的设计让大家跟着过程走下来,用过程、工具的力量使团队形成共识或者共同行动。

?

2.团体动力专家?- 拥有对个体、团体心理动力的洞察,而且有能力激发和调动。在共创过程中通过激发个体、调节个体之间的互动,让整个团队的行为方式最终发生变化。

?

3.业务专家?- 和团体动力专家的区别在于人、事合一。真正的业务专家拥有对客户、行业、公司(组织)发展规律的洞察,懂组织的生灭来去;同时作为团体动力的专家,又能在这更大的格局上调动人、组织的发展和成长。

?

托德老师说完这句话之后我问了下最高层次的有多少人? “个位数吧……”

?

那么第二层次呢? “可能有几十人吧,我只能说我见过的,也是个位数”

?

于是,放心了。

?

在我们真正踏入共创会高阶主持人门槛之前,我们可倚仗的更多是两个东西:流程 、 工具。

?

5

流程?

对于促动师来说流程、工具就是武器,在我们成为高手之前武器是最大的依仗。

共创会的流程可以分为下面几步:

?

需求沟通:通过沟通、引导明确发起人为什么要做共创会、希望团队在共创之后得到什么改变什么;执行者要能够系统化的诊断和了解团队的现状。 (产出: 需求分析和组织诊断)

方案设计:高手不设计方案这个现象确实存在,前提是“高手”;所以正常的路径还是基于我们对需求的把握、团队的感知,参照共创会的框架,设计框架中使用的工具、如何使用、不同情况下的应对方式、具体时间的安排等等。(产出:共创会rundown)

实施前准备:包含与需求方的沟通和支持方的协调

与支持方明确场地、时间、物料方面的准备

与需求方围绕方案做“方向上”的沟通,明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与挑战,让需求方有“心力”坦然面对。 如果需求方无法接受还会涉及方案的调整。

活动实施:以rundown为蓝本来执行,过程中关注 a) 对话的“场”是否创建 b)个体的状态变化。当冲突发生、或者有质量的对话开始后,要围绕“场”适当调整原有安排。

实施后: 在共创会上生成的一些行动、标准要落地成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标准;和需求方一同推动这方面的落地。

复盘: 在实施后1 - 2周可以和需求方一同进行共创会复盘,盘点个体、团队积极的变化和有待优化的地方。

?

6

工具?

几乎所有的行动学习和促动工具都可以被用在共创会的流程中,托德老师整理过一个共创会工具箱,针对团队现状的不同,需要不同的工具激发不同的能量,其中包含了:

使命:七代思考图,个人生命盾牌,直觉行走。

当下:访谈超我,创意会谈,静心冥想,创意过山车,四个不同角色。

文化:冒险活动,造句练习,线上和线下

意图:开花树,组织脊柱

结构:PO3,谈话圈

学习:团队系统排列(四个次序和四个优先级),原生家庭排列

策略:三分钟激情演讲,徘句写诗

活力:改变能量(比如跳舞,独白,造句,两人对话,辅导, Check in/Check out ,GDD)

?

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就是我们基于对组织的诊断,通过工具的组合,为团队构建一个“场”的过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