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委这个词,最早的来源是阿里。大概2004年,阿里就提出了政委的概念。
阿里的第一批客户是外贸企业,2000年左右,中国外贸企业发展非常快,阿里作为一家给外贸公司做配套服务的企业,产品也发展非常快。
当一个组织的业务发展特别快的时候,会出现组织发展速度跟不上业务发展速度的状况。这个时候的组织现状会出现几个问题。
第一个叫做干部不够用。
一个员工要成长为管理者,最快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甚至于三年更久。
但是因为业务发展速度太快,导致企业需要大量的干部人员。可能一个员工只做了半年或者九个月的时候,他就要被提拔起来变成一个管理者。
这样的管理者会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他做业务没有问题,但是对于管理人、带好一支团队,显然能力是不够匹配的。
第二个状况是,员工留不住。
以前有一句话,叫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业务发展特别快的时候,就会看到不断有员工离职,又有新员工进来。
第三,业绩好的员工不一定开心。
在阿里B2B外贸业务发展最快速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很厉害的团队,我们称之为top sales,他们每年可以做非常高的业绩。但是这样的团队总体看上去不是很开心。或者说,尽管他们业绩很好,但是对于这份工作的享受是不够的。
还有就是,个体对于业务成败的影响越来越大。
原来,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来讲,生产线是决定业务成败的关键因素。
但是在今天,我们会发觉个体对于业务的影响越来越大,时间已经不再是衡量员工付出的唯一标准。
如何把效率转化为效能呢?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从生理到安全到感情再到尊重,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对员工的激励过程。
其中,生理和安全的激励,往往可以通过很简单的方式达到,比如说绩效、良好的分配制度。但是感情、尊重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靠对个体不一样的激励来实现,对于每一个员工而言都是有一些差别的。
另外,产品不再是满足客户的唯一手段。
以前客户是冲着产品来购买服务,但现在我们会发觉,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组织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对于业务主管来讲,他一定是专注在业务上的。所以很多HR同学往往会抱怨说,为什么业务眼里只有业务,为什么业务员眼里只有钱。
但是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如果业务要快速发展,在某一个时间段,它一定是野蛮的。
而且某种意义上讲,业务一定是相对短视的,因为短视才能够聚焦。
为了让业务团队有更长远的视角,就需要从组织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业务。
谁来看呢?这时阿里就引入了政委的角色。
这个岗位在今天并不是很陌生,现在很多企业里都有HRBP这个角色。
阿里为什么把它叫做政委呢?
最早的时候,马云选拔的第一批政委全是来自公司的老员工,其中有一些来自HR,有一些来自业务。
马云老师说,政委这个角色,第一要提供员工关怀,第二要保证他们能够统一思想,能够去建立目标使命和价值观。
针对业务部门的不理解,马云说,作为政委要跟业务部门有互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要懂业务。俗话说江湖地位是靠自己拼出来的,如果不懂业务很难和业务有交集,很难在业务当中有话语权。
那么政委到底是做什么的?
2005年,阿里提出了政委四大角色的概念。
第一是关于人的问题的合作伙伴;第二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者:人力资源的增值;第三是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同心结和桥梁;第四是公司文化的倡导者、贯彻者和诠释者。
只要是这个组织当中跟人相关的,一定是跟政委的工作相关的。明确定义了政委做的事情就是做与人相关的事情。
比如公司交给你一支20人的团队,里面有2个主管,18个员工,员工中有8个专家和10个普通员工。通过一年的工作,你让10个普通员工也变成了专家,这就是人的增值。
比如说如何让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跟个人的使命价值观联系起来。
如何倡导公司文化,让公司文化能够一步一步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