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适合HRBP吗?

从HRBP实践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到底适不适合三支柱,关键还得看企业人力资源的模式和业务的匹配度,然后再去分析你的人力资源体系是否能支撑业务,而非去关注三支柱这个模式是好还是不好。

“三支柱“首先是一个概念、一种理念、一种更加精细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支撑模式,其次才是一个组织,一个有型的具象的东西。

所以不研究自己企业的业务形态,直接生搬硬套”三支柱“的概念可以直接的说是”作死“。

一、HRBP“热流”从何而来?

HRBP到底从何而来,既不是在当下,也不是在今天。其实追本溯源的去了解一下人力资源在业务的不同阶段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1、公司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角色演变

大航海时代以前

大航海时代以前存在一些萌芽的商业活动,这种商业活动不能像公司一样有组织、有目标的去经营,所以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公司,例如探险家的活动;那时候的人和机器一样都属于生产资料的一种,没有人去研究组织、研究人,人们只会研究用什么样的工具达成一定的结果,因此,此时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不存。

公司的成立(东印度公司-霍桑实验)

东印度公司的出现标志着公司的形成,有组织、有目标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霍桑实验证明了人与机器的不一样,他是有情绪的,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影响到生产效率,意识到事情是有人来做的,人是效率提升的变量之一。这个阶段开始把人从工具的属性中释放一些出来,诞生了组织,开始有人去研究如何调动人的因素提高生产效率,诞生了双因素激励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首次出现了劳资关系包括基础的人事管理,这是人力资源管理最初级的状态和阶段。

两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以前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无序的、随意的、不成规模的作坊式经营,工业革命以后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标准化、量产化协作生产,这个时候组织和人成了核心竞争力,因此对组织和人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配合业务的标准化,人力资源管理也开始逐渐标准化,从基础的维护劳资关系过渡到标准化的功能性建设,诞生了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它诞生的背景实际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为了配合标准化、量产化的生产来确定人力资源的一种形式而已。

新时代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所带来的技术上革命和翻天覆地的变化,组织和业务的形式已经完全超越了标准化的工业时代的背景,人才成为最关键的竞争要素,对组织的形式和人才能力要求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人力资源一定是要从标准化的服务和支撑向精细化服务的细分化转变。发展到新时代以后人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人才发展、组织建设与变革,因此就需要将业务作为内部客户做细分化的服务。

基于此诞生了三支柱理论,三支柱所支撑的就是不同业务角色,SSC将过去点对点的低效服务转变为点对面的交互式高效服务,解决员工标准化的问题;COE服务于战略,配合战略落地以及人力资源制度研发;BP服务于中间核心基层管理人员,做精细化嵌入业务的人力资源的输出和服务。

2、三支柱的诞生背景和传播

人力资源在工业革命时期不断的标准化、功能化过程中过度注重内部的逻辑性、体系的一致性、功能的健全性,造成人力资源已经和业务脱节,变成了一个闭门造车的部门。欧美学者拉姆·查兰提出要炸掉人力资源部,在这一背景下尤里奇提出了三支柱理论来解决人力资源部官僚化问题,把人力资源部变成一个服务支持部门,和业务承担共同的目标;伴随着科技的突变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望和组织变革的这种功能性的需求的增加,对人力资源提出一个新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一挑战?只有靠人力资源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去解决。

二、HRBP的本质是什么?

业务合作伙伴它不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很多企业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只顾表不顾里,认为变了一个名字就是学到了优秀的组织所带来的新思路。真正的业务合作伙伴是有一定的定位和能力要求。

1、“业务合作伙伴”不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业务伙伴的定位

能够和业务主管对话 :真正的对话是能够基于业务现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并且进入讨论的预热的时间或前期需要铺垫的时间很短,如果你能达到三两句就能和你的业务搭档进入到一个比较深层次的讨论,那你是可以达到这个定位上去的。

具备群众基础的影响力:没有员工的信任基础,BP很难开展工作,这就要求BP对自身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如何成为一个员工信赖的BP?大家可以关注内研学堂的很多案例文章。

参与战略和决策:能够将事务性工作和战略性经营活动连接起来,明白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如何分解下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如何支撑业务,参与到业务决策当中去。

对BP能力上的要求

敏锐的决策力:基于扎实的专业功底、对团队足够的熟悉和交付方案的审视能力在紧要关头能够敢于拍板,并且能够得到业务搭档的支持。

高超的协同力 :能够将业务间、业务与HR、 HR与BP共舞,挖掘出他们的关注点以高超的协同方式让每个人理解目标和定位。

扎实的专业力 :不仅是专业的HR能力,还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如果你不懂业务,你所交付的方案实际上都是空中楼阁,同时业务主管也不会支持你,因为你不是基于业务的需求来去解决问题的,而是为了show一些他们看不懂的技能。

2. BP的核心价值

统一思想消除杂音,这是BP很重要的工作之一,之所以会在业务中派驻BP,因为在公司层面会有一些统一的声音、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需要你用高超的手段把它揉在日常的事务当中传递下去。

建立群众基础做好横纵的缓冲,实现上下同欲、左右协同。

和业务主管互补,既能够加油打气也能够踩刹车,理性的审视团队的问题。

对新进的管理者要做到扶上马走一程,给他们做管理赋能。

三、找到适合自己的HR变革方向

很多企业都会犯的一个毛病,总想照搬一个在别的企业实践很好的东西过来直接用,范式的东西照搬过来一定不是组织最需要的。要审视自己业务的阶段和形态,然后还原到自己的业务场景分析组织的支撑形式和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功能匹配。

1、HR源于业务,而非外部最佳实践和范式

审视自己的业务阶段和形态,永远都没有一个标准化的东西可以拿来就用的。

还原自己的业务场景,分析组织的支撑和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功能。

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来设计人力资源的体系和支撑结构。

2、不同业务阶段组织的支撑形式

初创期:刚刚创立的时候,企业关注的是活下去,以结果为导向,没有正规的管理体系,HR关注的是把基础的人力资源功能建设起来。

发展期:商业模式被验证可以扩张团队去大量的投入了,这时候会强调标准化,追求制度和体系建设,HR注重功能化和标准化,以及专业化。

扩展期:业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要追求更高的利润的时候,这个时候HR要能够深入到业务、熟悉市场,提供的服务也会产品化,甚至会服务外部客户。

裂变期:老的业务已经取得了一定市场占有率,并且已经进入到一个衰退期,基于老的业务去探索新业务的时候,这个时候HR要注重大中台规则建设和个性化的前端的服务。

四、中小企业适合HRBP吗?

三支柱它不是一个标准化的组织形式,而是一种思想。吃透这种思想结合企业现状研发出属于自己量身定制的HR体系。

1、HRBP(三支柱)不是一个标准化的组织形式,是一种思想

如果僵硬的把三支柱看成个指导手册,照搬三支柱一定是失败的,反而不如去领会三支柱的这种精细化服务思想。

2、掌握思想背后的本源,回归实际业务场景,建设为自己量身定制的HR体系

3、人力资源服务于业务,根据业务发展阶段不断更新HR支撑模式

当你的组织有了一套比较好的支撑体系的时候,也不要沉入到这个舒适圈里面,你也应该随时的敏感的去关注到你的组织的业务发展阶段,是不是正在经历从A点到B点的一个过渡。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你的组织是不是需要根据业务的变化进行调整,有些可能是微调,有些可能是组织变革,h核心的一个价值实际上就是不断的组织变革来支撑不同时期业务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结语

总之,结合自己的企业现状和业务实景,去创造符合于自己业务的人力资源支撑模式满足业务的需求,不管是几支柱它都是一个成功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应该去不断追求的目标和不断审视自己价值的一个起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