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首任HR副总裁:华为1997年设计的薪酬体系,使用了20年,现在20万人还能很好的使用

8月9日,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备受市场关注的华为自有操作系统鸿蒙亮相,惊艳四座。

中国企业在起起伏伏的发展历程中,一方面懂得在技术上未雨绸缪,一方面也学会了在人这方面未雨绸缪。

众所周知,华为的人才管理模式是业内一绝。

尤其值得说道的是华为的薪酬体系。

华为的薪酬体系是1997年设计的,到现在已经使用了20多年,员工的人数从2000多人增加到20万人,薪酬体系现在还能很好地使用。这个体系对后来华为的稳定发展、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

经营衍生的管理命题

“冲上山头后怎么分成果”

华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和公司成长的历程基本一致。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华为也是从零开始、从小公司开始,凭着任正非老板的个人智慧,注册成立公司,靠代理别人的产品获得了第一桶金。

后来有了钱以后,他不像别的老板有了钱就去搞房地产、炒股票,而是投入研发。

华为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1994年开始,当时在销售部里成立了考评办公室,解决如何分配销售人员奖金的问题。

“弟兄们冲山头,流血流汗,冲上山以后怎么分成果呢?”

这是华为原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萌芽。

我从1995年开始做市场部考评办公室主任,这也是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

开始的时候,我把问题想得较为简单,根据员工的销售业绩,奖金自然就可以算出来。

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比如,当时安排素质最好的销售人员到一些战略市场城市,在很难进入目标市场的情况下,销售人员可能没有业绩;

而对于一些相对偏远的城市,恰逢大力发展农村通讯产品的时机,派销售人员过去,业绩都很好,这样奖金算下来差别悬殊。

比如派到乌鲁木齐的工作人员奖金能拿到十几万,而派到上海的人员奖金可能还不到5000元。

如果按照这种激励导向,战略市场就没人愿意做,但如果进不了战略市场,华为无法达到市场的制高点,就永远是三流公司。

我们觉得这样的考核方法与华为的价值观不一致,却不知道应该如何考核才是正确的。

还有其他类似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请来了彭剑锋、包政、吴春波三位教授给华为制定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这是在写《华为基本法》之前的事情。

在考核制度中,不可避免会涉及考核等级问题,也就是给员工的评价结果分为几个等级。

当时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来看,他们的考核等级一般分为:三个、四个、五个。

华为最早的考核制度是由彭剑锋、包政和吴春波设计的,我们当时使用的是五个等级法:S、A、B、C、D。

每个等级都有比例的要求,比如S是15%,模仿日本的生产制造体系。

五个等级,强行做比例分配,必须按照S、A、B、C、D比例的要求做出来,而且一个月考核一次。

开始的时候,我们很认可这种考核制度,但是半年以后,为什么考核制度难以继续下去?

每个月都得强制分布,D必须得有,这个时候就感觉到压力很大。

考核是一把双刃剑,考核太严苛会损害员工的积极性。

本来有的员工没有那么差,但是越考核越差,而且我们发现考核完,员工业绩没太大的变化。

后来我们逐步演变,从月度考评改成季度考评,从五个等级变成四个等级,逐步改良,在工作中进行改进。

这是最早的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步,从S、A、B、C、D五个等级开始。

2

从“秘书处”试点建立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1995年与彭剑锋老师合作以后,恰逢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一个从英国引进的职业资格项目,希望在中国找两个企业做试点,彭老师推荐华为和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做先期试点(注:1985年,英国政府委托主要的工业机构,开展职业教育研究,界定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内涵。1995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英国NVQ(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文秘标准体系和资格证书作为首批引进项目)。

华为对此很积极,我们去英国进行了学习培训。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包含销售、技术开发、行政管理等职业类别。

一个学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以后就会进入职业资格识别认证体系,企业里有记录,有专门的督导和评估体系。

当时我们学习后认为对华为着实有效。

因为当时也有大批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华为,但普遍缺乏职业化意识,其实当时整个中国也是这种情况,职业化意识比较淡薄。

企业对研发类、销售类、生产经营类的工作要求不同,培训时如何与他们的具体工作要求结合起来?

我们觉得可以尝试做职业资格标准。

首先是从华为的秘书处开始的。

1996年华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员工人数达2000多人,拥有三四十个秘书。

我们发现秘书中学历越高者,反而工作干得越差,比如大专生干得最好,研究生干得最差。

研究生进公司以后常常想着换工作,他们会忙于发展与领导的关系,希望去研发部门、销售部门等。

对大专学历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这份工作就很满意,所以就很投入、很认真的做事情。

这种情况下,秘书们到底应该做什么,究竟什么样的秘书才是一个好秘书?

我们为秘书工作做了标准,分为1—5级。

比如,秘书打字的速度每分钟必须超过80字以上,熟练掌握Word文本、Excel表等最基本的技能。

除了这些以外,专门有一套标准体系,涵盖会议通知、组织会议、布置会场,会议纪要、文档归档。

根据部门之间的共同机制,制定了秘书工作的五大模块,使秘书工作具有了标准化。

有了标准以后,就可以评级。

一级秘书需要考试,比如打字速度,没有通过者需要再次考试。

从一级秘书到二级秘书可以涨工资,到五级秘书可以升职为部门经理。

这样秘书就知道在哪些地方可以提升,不仅提高了秘书的技能,而且打开了职业通道。

这是华为对工作技能规范的要求及任职资格的体现,也是华为员工职业化能力建设的开始。

在华为的那个时期,薪酬也没有标准,每个月每个部门都在申报要给员工调薪,每个月我把调薪表交给老板,老板感到很头疼,批了心里不踏实,不批可能失去人才。

后来老板要求不交那么多资料,只提供一张表,把评价说清楚。

在这以前,公司也遇到了很多薪酬待遇方面的问题。

因为员工多了,老板并不全都认识,不像公司小的时候,谁干的好、积极性高,老板都能看在眼里。

当时华为成立了一个工资改革领导小组,大概由30多人组成,都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的人。

工资改革小组工作了三四个月时间,每次讨论工资怎么改,但每次开会都没结果。

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部门很重要。

比如研发部门认为,华为是高科技企业,研发最厉害,所以工资应该最高;

销售认为能把差的产品卖出去,肯定是销售厉害;

财务也不示弱,认为新招的会计是博士毕业的,未来很有前途,现在工资给的少留不住人。

未来重要还是现在重要?

未来和现在到底是什么关系?

到底是人重要还是业绩重要?

谁都没法给个判断,因为没有判断依据。

中国那时候还没有咨询公司,后来我去香港考察10个公司,觉得Hay Group(合益集团)有一套比较好的方法。

Hay Group给华为最大的启发是人和岗位可以分开评价。

Hay Group对每个岗位都有三张评估表,第一张表评价的是从事这个工作具备的基本的知识技能;

第二张表评价的是这个岗位面对的问题难度;

第三张表评价的是这个岗位的应负责任有多大。

每一张表有很详细的分数表,每个岗位通过三张表评估后有一个分数,比如200分,不同的分数区间对应有薪酬等级。

这样就把人与岗位分开了,根据岗位的客观情况来进行评价,而且建立起了工资等级。人的工资应该是多少?

与学历没有关系,只与岗位有关系。

员工在这个岗位从事的绩效好,就可以调薪。

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改革,前前后后用了两年时间,大概花了100多万美金,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成本。

加上其他方面的投入,1997年左右华为为建设起一套职业资格评价体系、薪酬体系大概花了200多万美金。

华为构建这套薪酬体系的价值在哪里?

当时的华为2000人,现在20万人,整个薪酬等级架构还是能用。

如果这个薪酬等级架构没有这样的适应性,2000人可以用,2万人可能就用不了,就得推倒重来,对一个公司来说这样的损害有多大呢?

影响会非常巨大。

之所以薪酬体系不能用了,具体会反映在应该工资高的人,而实际工资低,应该工资低的人,而实际工资高。

当把后者的工资调低的时候,一大批人就会离开,这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华为的薪酬体系是1997年设计的,到现在已经使用了20多年,员工的人数从2000多人增加到20万人,薪酬体系现在还能很好地使用。

这个体系对后来华为的稳定发展、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现在华为出来的人有两个标识,一个标识是工号,表示这个人是什么时候加入华为的;

第二个标识是等级,比如是18级还是20级等,表示其在华为的岗位重要性与资格等级。

为了能够招聘到最优秀的人才,聘请Hay Group帮助华为建立了主要岗位的人才素质模型,当时HAY GROUP提出了18个要素词典,是一套方法论,也是一套体系。

素质模型很重要,华为每年都要招毕业生,1998年招了3000人,1999年招了5000人。

一个人除了要专业能力以外,还有很多潜质。

怎样挖掘人的潜质?

当时华为做了素质模型,每一个素质分3—5级,研究个人的素质。

我们把表现最好的和表现一般的分为两组,对这两组人的素质差异进行对照,并分析业绩优秀组的主要素质特征,并建立相应的素质模型。

华为在1997年前后做了研发人员的素质模型、销售人员的素质模型。

其实当时做完并没有实用性,后来又请当时香港大学张志学博士来做进一步的实用性研究,现在张志学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

华为这一套素质模型标准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一直用于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的标准,对华为挑选更多有未来发展潜力的人才起到了巨大作用。

经过3年多的努力,华为逐步建立起一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含绩效考核、薪酬、素质模型、招聘管理、企业文化培训等方面。

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在建立职业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方法论。

没有学到方法论,基本动作都不会,怎么实施有效的管理呢?

当时在华为有大量的员工培养、考核、管理,有这套标准体系非常重要。

否则,怎么能管理好这么多高智商的人?

在华为工作二三年以上的人,出来以后“气味”是一样的。

为确实是把西方的管理方法落地了,而且结合了中国文化的特质。

很多人都知道华为管理方法很厉害,但不知道它背后的逻辑很大一方面归结于华为引进的BLM模型。

实际上,BLM模型的英文全称,是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也就是业务领先模型,是IBM公司全球统一的战略规划方法和高管团队最重要的管理工具,最早起源于哈佛商学院的一个战略理论研究。

这个管理工具帮助IBM公司在自己转型的关键时期,完成了对业务领先模型的导入和创新。

任正非先生曾说:“华为有两位老师,一位是爱立信,但爱立信不可能教我们,因为我们是竞争对手;所以我们在另外一个行业选择了第二位老师,就是IBM”。

华为向爱立信学习战略,向IBM学习流程,并最终都超越了两位老师。

一位学生如何超越他的老师以及同行业竞争者?

任正非先生给的答案是这样说的:

企业永远也找不到一个百分百正确的战略,但是需要尽全力去给组织注满活力。

他是这么说,华为也是这么做的:从IBM引进BLM模型后,华为便学习和应用,将它演化成为了企业战略规划和落地的主要流程。

为您推荐